荪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中说「荪,草本植物,其味馥郁芬芳」,段玉裁注曰“今人谓香草为荪”。段玉裁是清雍正年间翰林院编修,著述颇丰,在文字音韵训诂学方面颇有成就,他的观点还是很值得信任的。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荪是一种香草,且味道馥郁芬芳。
那么,这种香草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说法(王力先生的意见我不敢妄自评价)。「荪字从孙从艹,古人把香草叫做荪,这个字可能是从形声字。我怀疑这个字原来是形旁是示,表示这是祭祀用的香草,后来加上声旁,写作孙,变成声字兼形字的形声字了……」 我觉得王力先生的推测很有道理,古代的很多字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达读音。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这个词的由来就很有意思了——「荪」原指用来祭祀的香草,因以「孫」称之。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香草,并不重要。 不过,我查了一下古籍,发现古人似乎并没有把荪叫做孫,这一点与王力先生的说法有所不同。《礼记·月令》中有 “仲夏,命民社”一句,郑玄注云“冬祭行祈年之事;春夏秋祭皆曰社。”孔颖达疏引李巡曰“冬祭行祈年之事也者,先祈后祭,谓先祈祷请年谷如愿,而后杀牲燔柴,主祠神座。”
这里的“荀”就是现在的“崧”字。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享先君”,贾公彦疏云“享,献也。此但云先君,则谓祖宗也。宗伯所当奉祀先君之处,有二焉,一曰‘肆觐’,二曰‘时鬯’。”其中的“荀”也是“崧”字。这两条材料中的“崧”都作“荀”解,正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生姜”之“姜”的古字。
我认为这种用法的“崧”字应该就是作为姓氏的“荪”,因为作为姓名和作为祭名的用法是相通的。这种写法在战国帛书和先秦典籍中经常出现,如《庄子·逍遥游》“宋荣子犹然笑之”,《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等等。这些“笙”字也都读作song。 综上,我的意见是:“荪”原本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神草,因称为“孫”,后又写作“菘”或“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