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是成语吗?
春意盎然是成语。成语解释: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第一个典故:唐朝时,有一位文学家名叫宋之问,他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宋之问在史书中的口碑不太好,他和后来的沈佺期齐名,被称为“沈宋”,在当时是个很出名的诗人,而且精通于五言诗,是唐律的创始人之一。他们二人的五言诗对仗工整,讲究声韵格律,被奉为初唐近体诗的楷模。
宋之问虽为文坛宗主之一,本人的名气却并不好。在他任考功员外郎时,当时的女皇武则天要去孟津的龙门(今河南洛阳市)游玩,宋之问等文人墨客都随从前往,更有人作龙门应制诗进献讨好以求重用。宋之问所作的应制诗中就有一句“势催三峡水,威压五丁雄”,写出了气势宏伟、威力千钧的龙门景象,因此颇受赞赏。他的另一首诗《幸少林寺应制诗》也很出名,诗中有“焚香百拜北阙,朝礼九重苍天”之句,更是惹得武则天大为高兴,对他大加赞赏,重加赏赐,由他所创的为帝王和大贵族游行、庆典等歌功颂德而作的“应制诗”由此在文坛兴盛起来。
宋之问后来因结党作乱而两次遭到流放,在被贬途中经过桂林时,他被当地的景色吸引,写了不少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如“蝉噪入云树,南渡桂水湾。江山良可爱,人物故难攀。”就是出自宋之问的笔下。他被贬岭南之时,途径大庾岭北驿,写下了“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的佳名,当时正值早春,他在流放途中见到梅花怒放,想到自己即将远离中原,不禁心生惆怅,写下了“魂摇江海思,泪堕鬼神惊。南越焉能久,承恩速去征”的落寞之语。
宋之问晚景凄凉,终于“以事贬钦州配俚民而死。”(《旧唐书》本传)。到了宋朝,他的家乡并入金朝,当时的文人认为宋之问已失却臣子守节,将他剔除在“唐诗三百首”之外,对他本人更是评价甚低,认为他的人品不高,诗作也难再登庙堂之高了。
宋之问虽然名声不是很好,但“春意盎然”这一成语却来自于他,宋之问《下山歌》:“明月高高洞庭上,营营猩鬼怒蛟浪。舟人渔子歌唉乃,万壑千岩入秋响。南宾春早雁去青,紫蕨芽生土菌黄。无家无家恣遨游,入峡出峡经过休。杜鹃花开春已阑,泪痕付与清溪水。清溪水,东入溟,辛夷花,香自馨。木绵花,红似锦,春意盎然不辞饮。”《下山歌》是一首长篇七古,宋之问在诗中写出了峡江的景光山色与民情的清闲恬静和杜鹃花开春意浓的景象。
第二个典故:“春意盎然”这句成语也来自于宋朝王安石的一首《古乐府·葛溪水》诗。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临川盐阜里(今江西省临川县)人。王安石在宋朝名相之中,名气算是很大的,他不但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屡次任宰相推行“熙宁变法”,对社会做出过很多贡献而闻名青史,更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建树对“唐宋八大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名垂文苑。王安石在宋朝文坛上名号最大,与苏轼一同被称为“欧苏”、“王曾”,更与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韩愈、柳宗元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在散文、诗歌、经学